2010-07-05
色譜柱是色譜儀器的“心臟”,而填料又是色譜柱的核心。長久以來,我國色譜填料技術遠遠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在以此為基礎的色譜柱市場上基本沒有競爭力。但是近年來,隨著國外優秀技術人才的歸國,以及色譜填料廠商“走出國門”的舉措,涌現出一批優秀的企業,在色譜柱市場上占據了一定的份額,而迪馬科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為了探尋中國色譜填料發展的現狀及市場,近日,儀器信息網編輯前往位于北京昌平的迪馬科技北京研發中心,就迪馬科技的轉型、設立美國研發基地的原因、液相色譜柱及固相萃取柱的技術發展趨勢與市場前景等采訪了迪馬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廣慶先生。
迪馬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廣慶先生
“危機意識”促使公司轉型 “勇于創新”成就公司走出國門
“華麗轉身”贏得市場認可
迪馬科技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色譜消耗品的貿易代理公司,代理了眾多知名品牌相關產品,市場拓展非常成功。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及契機,使迪馬科技轉型為生產型公司?而美國研發與生產的背景又如何?
直面貿易代理商“危機” 從貿易型向生產型轉變
“貿易型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危機’,并且困惑于長期發展問題。”李廣慶先生解釋到,“就迪馬科技自身的經驗,貿易型公司的危機主要來源于以下兩個方面:(1)代理品牌所屬關系的變化,換句話說就是這些品牌‘被并購’,直接造成市場上供貨渠道混亂。(2)代理品牌所屬公司的策略調整,也就是品牌的‘出走’。這些變化對迪馬科技的運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迪馬科技在不斷被動地調整和改變。”
“今天再提及轉型,應該說迪馬科技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其在比較早的時候就看到了‘危機’,未雨綢繆。從1998年起迪馬科技就開始謀劃轉型事宜,經過幾年的努力,企業模式由貿易型逐漸轉向生產型,并在市場上推出了多種自有品牌產品。2007年,我加盟迪馬科技,進一步加強了在色譜填料領域研發與生產的能力。如今,我們的產品種類涉及氣相色譜柱、液相色譜柱、固相萃取、化學品、試劑以及色譜配件等幾大類,‘迪馬制造’的產品也已贏得了國內外廣大用戶和市場的認可。”
迪馬科技天津工廠
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 追趕世界尖端水平
“客觀上講,國內的色譜填料技術水平與國外差距很大。我先后在Sigma-Aldrich、Varian公司從事色譜填料、色譜柱等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一直想通過我在國外所學的技術和經驗為國內的色譜填料技術發展出份力。恰逢2007年,我與迪馬科技總裁馬國輝先生相識,在經過考察之后,我決定加盟迪馬科技。”
“回國之后,我發現要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回國內卻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一方面,國外的技術都有很嚴格的專利保護;另一方面,國內在設備、管理、環境、信息資源方面都不如國外。但是,如果只在國內現有的條件下創新,我們很難趕上甚至超過國外的水平。怎樣才能短時間趕超國外?我們認為最為快捷的方式就是跨出一大步,一下子站到跟國外同個水平的高度上,緊盯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最尖端的產品。于是,在2007年,迪馬科技在美國成立了分公司,在研發、設備、管理、環境、信息資源及人才方面基本達到與國外的同等水平。”
不過,李廣慶博士認為,東西差異還是很明顯的,這點在色譜填料領域也不例外。例如,國內大多數的分析人員還是經常使用25厘米的分析柱,可是國外為提高分析速度和效率基本上都使用15厘米甚至更短的分析柱。針對東西差異,目前,迪馬國外研發中心的主要任務就是直接瞄準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尖端的產品,然后進行自主研發,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隨后,在迪馬科技北京研發中心按國內現有的條件進行驗證和放大,最后根據產品實際情況,能夠在國內生產的就在迪馬科技天津生產基地生產。暫時不能在國內生產的,也要找出原因,逐步轉到國內生產。迪馬科技的最終目標是把盡可能多的品種拿回國內生產,并最終實現中國制造,全球銷售。如此產品研發流程,最大程度地將東西方的特點結合起來,保證了迪馬科技產品既具有“西方”先進技術,又適應“東方”現有的儀器或人員水平。
不涉足儀器制造領域 以液相色譜填料及固相萃取為核心
“迪馬科技不會涉足儀器制造領域,將專注于色譜相關的消耗品、化學品的研發與生產。液相色譜填料、固相萃取柱,化學標準品是公司發展之核心。”李廣慶先生指出了迪馬科技的發展方向。那么對于液相色譜填料及固相萃取柱的技術與市場,迪馬科技又有怎樣的想法?
液相色譜填料歷經幾十年發展 產生2項里程碑技術
液相色譜填料的發展與液相色譜儀器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填料技術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1)上世紀70年代中期 高效液相色譜儀開始出現,此時所使用的填料主要是10微米的無定型硅膠固定相;
(2)上世紀70年代后期 發展了反相液相色譜柱;
(3)上世紀80年代 高效液相色譜儀被廣泛應用于化合物的分離,填料以5-10微米的球形硅膠(A型硅膠)固定相為主;
(4)上世紀90年代早期 粒徑為5微米的高純球形硅膠(B型硅膠)問世,并成為色譜填料的標準材料;
(5)上世紀90年代后期 為滿足快速分離的需求, 3微米或3.5微米的高純球形硅膠柱問世;
(6)本世紀初隨著色譜儀器性能的迅速發展,能同時實現快速、高分離度和高靈敏度分離的粒徑小于2微米的填料得到了大力的發展。
李廣慶先生評論說,在液相色譜填料的整個發展歷程中,反相液相色譜柱及B型硅膠是2項具有里程碑標志的技術。反相液相色譜柱的問世,使得液相色譜的應用范圍極大擴展,直至今天,反相液相色譜柱仍然可以解決絕大多數樣品的分析。B型硅膠可謂是色譜填料發展過程中最根本性的突破,它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液相色譜的分離能力。早期的A型硅膠是以硅酸鹽等礦物質為原料進行制備的,其致命的缺點是金屬含量很高;而B型硅膠采用溶膠凝膠的制備方法,其最大的優勢恰是金屬含量非常低,因此也被稱之為高純硅膠。目前,性能優良的色譜柱均采用B型硅膠為基體。
小顆粒填料并不是革命性變革 液相色譜填料未來發展呈多樣性
關于液相色譜填料的發展趨勢,李廣慶先生認為有三個發展方向:
(1)以快速、高效分離為目標的小粒徑填料色譜柱及整體柱。這兩種色譜柱可謂是殊途同歸,小粒徑填料的色譜柱其所使用的壓力高,而整體柱所使用的壓力低。
目前,小顆粒填料色譜柱帶來的好處是毋庸置疑的。超高效液相色譜比高效液相色譜分析速度更快更靈敏,它通過性能優越的色譜柱,精確梯度控制的超高壓液相色譜泵,低擴散、低交叉污染的自動進樣系統及高速檢測器使超高效液相色譜的峰容量、分析效率、靈敏度較常規高效液相色譜有了很大的提高,為復雜體系的分離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目前小顆粒填料仍然是業界研究的熱點。但是其也面臨高壓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對于儀器各方面的要求較高。
而整體柱恰好相反,其所使用的壓力較低。整體柱具有雙連續結構和雙孔分布兩大特點。雙連續結構由相互交聯的基質骨架和彼此連通的穿透孔組成;雙孔分布是指整體柱中存在兩種不同類型、不同大小的孔,一種是納米級的穿透孔,另一種是位于骨架表面的納米級骨架孔。與傳統的多孔微球相比,穿透孔的存在使得整體柱材料具有更好的通透性和較小的傳質阻力,可以使用較高的流速來縮短分析時間,特別適合高通量分析和快速分離,對于組合化學篩選和液質聯用應用非常有利,因此受到業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2)應用雜化材料和具有高分離度的填料解決色譜柱分析分離中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說一些極性很強的化合物的保留和分離的問題。
(3)以復雜體系分離為目標的新型色譜填料。針對復雜體系的分離問題,二維液相色譜分離技術應運而生。
研究表明正交的二維系統在分辨率、峰容量方面比一維都有增加,在生命科學、中藥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目前液相色譜的二維分析系統還有很多問題仍未解決,比如說二維體系分離中的正交性分離的問題。通過新型色譜填料的研究則有望促進二維色譜的發展。
固相萃取柱市場潛力巨大 臨床、制藥應用領域值得期待
“固相萃取柱簡稱SPE小柱,雖然相較于色譜柱填料其技術相對簡單,但是卻是一項很有用的技術。SPE小柱主要有硅膠基質和聚合物基質兩種類型。”談及固相萃取柱時,李廣慶先生說,“SPE小柱主要有兩方面的應用,其一針對基體復雜的樣品,如食品、生物等樣品,其干擾物很多,樣品如果不進行預處理,不能直接進樣進行分析,否則容易造成系統的堵塞甚至損害儀器,在此SPE小柱起到凈化的作用;其二針對低含量的樣品,如生物或環境樣品等,其目標檢測物的含量可能比儀器的檢測限還低,在此SPE小柱起到濃縮的作用。”
此外,李廣慶先生表示,目前,除標準品外,大多數樣品均需通過SPE小柱進行預處理,市場容量很大。在國外SPE小柱的使用范圍非常廣泛,用量最大的領域是臨床和制藥。而目前國內的情況卻有所不同,SPE小柱使用范圍還比較窄,主要應用在食品領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聚氫胺”事件使得SPE小柱需求量大增。以迪馬為例,在這次事件中,SPE產品賣到脫銷,生產部門24小時生產也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其中單個客戶最大的一次訂貨量就近300萬元。可見SPE小柱在食品領域的應用得到了用戶的認可。不過,根據國外SPE小柱的使用情況,可以預計未來國內臨床、制藥領域的市場需求將會有巨大的增長空間,這也是未來迪馬科技所關注的重要領域。
采訪現場
后記
在采訪迪馬科技之前,筆者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迪馬科技,使其從一個普通的色譜相關耗材貿易代理商發展到國內領先的色譜填料生產商。而在完稿之時,筆者終于找到了答案。
(1)不再“被” 掌握主動權
在筆者看來,儀器貿易代理商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缺乏安全感”,他們時刻都會有諸如失去代理、代理品牌變動等擔心,并且不停地在“被”調整、“被”變換。如此被動的局面,迪馬科技較早預見,并適時作出改變——以貿易助研發,轉型為生產商,由此掌握了主動權,向其今后的成功邁出關鍵的第一步。
(2)站在與國際同一高度上進行技術創新
國內公司都在追求技術創新,而迪馬科技的不同在于其強調“站在與國際同一高度上進行技術創新”,拒絕在低水平上的“重復創新”。為此,迪馬在美國設立研發基地,在設備、管理、環境、信息資源、人才等方面達到與國際同一水平,并以此為基礎再進行創新,最終轉化為自有產品。筆者認為,此為迪馬科技成功的另一“法寶”。
(3)“東西”結合 造就領先
技術與市場是一個產品或公司成功的兩個要素,迪馬科技高明之處就是將“西方”先進的技術及先進的人才吸收與消化,并結合其本身對“東方”市場的了解,最終使其成為中國市場上色譜填料生產商的領先者。
采訪編輯:楊娟
附錄1:李廣慶先生簡歷
2007-至今 迪馬科技,副總裁、技術總監
5/2000-2007?美國Varian公司,全球研發部經理
9/1998-4/2000?美國Sigma-Aldrich公司,首席科學家、項目經理
3/1997-8/1998?美國Voltaix公司,研究員
10/1990-2/1997?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9/1986-9/1990?英國劍橋大學曼徹斯特理工學院化學系,有機化學博士
9/1983-8/1986?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9/1980-8/1983?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有機化學碩士
3/1977-8/1980?吉林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學士
?
來源:儀器信息網